第十章 想法-《刺激1995》
第(2/3)页
骁龙崛起的太快了,颠覆了传统商业规则以及大众的认知,作为创始人和技术核心,杜秋既没有牛逼的家庭背景,也没有过硬的教育背景,缺少90年代普罗大众最为看中的两个成功因素,让那些从没接触过他的人无所适从,而人类面对无法判断的事情时,大都会选择漠视或者观望,所以蔡星火说的不以为然,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系统里的主流观点,至于杨帆所说的抵触和敌视,应该是被媒体煽动之后小部分人的过激反应而已,随着骁龙的不断发展,过不了多久就会烟消云散。
其实真要说起来,杨帆才是对杜秋最为不以为然的人,当初刚签了工作合同,就立刻玩了一把驱虎吞狼的把戏,想抢夺骁龙的控制权,直到吃了亏之后,才在刘运来的提醒下从漠视变成重视,最终被杜秋超出时代的技术能力和大局观折服,再也没搞过幺蛾子了。
虽然杨帆加盟骁龙之后做了很多非常重要的贡献,像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、推动软件园的建设以及启发了智慧城市的思路等等,但因为有前车之鉴,所以他的很多言论,杜秋都会持怀疑态度,三思而后行。
比如刚才建议参加考高接受招安的时候,杜秋就暗搓搓的认为这是他为自己的名声着想,因为现在外界有很多“大学生给小学生打工”“留学出国的给拐卖出国的打工”之类的调侃,如果杜秋读了大学,拿了文凭,这种论调自然就消失了。
再比如杨帆建议高考分数考低一点,在杜秋看来大概是一种类似于“我什么都不如你,但是高考比你强”的心理作祟,因为理由太牵强了,不管是被媒体当作例子攻击高中教育还是高考制度,都是天边的浮云,无关痛痒。
身怀超级记忆的金手指,不去考个高分,满足一下当学霸的野望,岂不是浪费天赋?
所以杜秋并不打算采纳杨帆的建议,因为他参加高考的动机很单纯,一是满足亲妈的情怀,二是自己去装个逼,因为在中国,任何一个人生舞台,都没有高考更能引人注目,也更令人难忘,而且他根本没有任何上大学的想法,如果想上的话,早就在互联网大会期间答应了北大潘教授的特招邀请。
当然了,杜秋并不会因为这些小动作而降低对杨帆的评价,相反,他再度拔高了杨帆的重要性,因为这家伙仅仅依靠记忆力,就从几十份媒体报道中觉察并分析出了有人暗中操控媒体对付骁龙,然后立刻做了相应的安排,这一点非常关键,说明骁龙的发展进入了深水区,开始触及到了很多大鳄的利益,以后的路荆棘丛生,必须要小心应对。
杨帆能力很强,控制欲也很强,很多时候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影响别人的思维,诱导对方按照他的想法做事……
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去对付下面的员工,至于自己嘛,当然是敬谢不敏了……
蔡星火送过来的高考资料很全面,从1977年一直到1995年的都有,杜秋刚开始只是很随意的翻看,一边浏览一边胡思乱想,但没过多久神情变的严肃了起来,因为他发现了一个自己一直以来都忽视了的灰犀牛。
灰犀牛是金融领域里的一个专业术语,指的是那些经常被提示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的大概率风险事件,杜秋发现的灰犀牛和风险事件无关,但和历史事件有关——大学扩招!
大学扩招是1999年才推行的政策,距离1995年有点远,而且杜秋对90年代的招生政策不太了解,所以虽然经常出入大学,却从来没有注意到这件事,直到现在看到了具体的数据之后,才恍然发现这是一个对骁龙至关重要的机遇。
1995年全国所有专科和本科加起来,只录取92.3万人……
2008年我参加高考的时候,全国光本科就录取了将近300万……
这是一个飞速增长的庞大群体!
第(2/3)页